重達1.1萬噸 逆轉44度
成達萬高鐵首座上跨營業線橋梁成功轉體
列車通過轉體后的成達萬高速鐵路大通鎮跨達成鐵路特大橋(曹群 攝)
南充訊(廖世軍 曹群)4月16日凌晨,中鐵十二局一公司承建的成達萬高速鐵路大通鎮跨達成鐵路特大橋在成都鐵路局批復的Ⅱ級施工天窗點內歷時115分鐘、逆時針轉體44度實現精準對接,為線路如期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
大通鎮跨達成鐵路特大橋全長783.54米,于第7跨上跨達成鐵路橋,與營業線交叉角度為136°。為最大限度減少對營業線的影響,建設者們采用平行營業線掛籃懸臂澆筑T構后進行墩底平面轉體施工方案,轉體梁長121米、梁面寬12.6米、轉體高度47.2米,轉體總重量達11000噸。
據一公司成達萬高速鐵路工程指揮部第三工區項目經理熊小鋒介紹,達成鐵路日均開行列車105對,平均3至5分鐘就有一趟列車通過,列車運行密度大。轉體前梁體邊緣距離營業線接觸網最小水平距離10.2米,轉體后梁底距離營業線接觸網立柱頂最小凈距0.84米,施工安全風險高、技術難度大,為標段重難點控制性工程。
轉體橋施工采取隔離封閉、監管防護等措施,通過分級卡控、雙重預防機制管控,實現了施工全過程平穩受控。轉體前對梁體進行稱重平衡試驗,根據不平衡力矩、偏心距、摩擦力矩及摩擦系數等參數進行平衡配重,調整梁體姿態處于平衡狀態。正式轉體前進行5度試轉體,全面檢驗轉體作業牽引動力系統、轉體體系、位控體系、防傾保險體系的狀態,檢驗指揮系統的協調統一性,通過模擬分析、優化張拉牽引力、減少滑道摩擦力等措施,確保正式轉體環節科學管理、精準對接。
轉體過程采用智能監控信息化平臺,基于測量機器人無線傳輸與BIM數字孿生技術,構建轉體過程實時監測及預警平臺,動態顯示氣象信息(風速風向)、轉體控制參數(角度、角速度等)、梁體姿態(標高),可隨參數動態變化的BIM可動態模擬整個轉體軌跡,提前預判可能出現的碰撞分析及預警,為轉體指揮決策提供數據支持,為安全平穩轉體保駕護航。轉體過程以平均每分鐘1度勻速牽引轉體,最終實現軸線偏差1.5毫米、高程偏差2毫米的高精度對接。
作為成達萬高速鐵路首座完成施工的轉體橋,此次轉體為后續架梁和鋪軌施工打通了關鍵通道,同時也再次刷新了西南地區高速鐵路跨營業線橋梁轉體施工新高度。成達萬高速鐵路建成運營后,對于完善長江上游城市群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區域高鐵網布局,促進沿線經濟社會和城鎮化發展,更好地服務和支撐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