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新能源” 走進千家萬戶
能源站內景(周祝彪 攝)
仲春時節,成都市氣溫快速飆升至30攝氏度。相比室外熾熱的環境,天府新區崇德路、嘉州路、同行路等居民區和寫字樓等區域卻涼爽無比。最令人驚訝的是,該地區制冷系統不用通電即可保持室內20攝氏度長期恒溫,且無能源消耗、無噪聲干擾、無環境污染,被譽為制冷“神器”,其中奧妙何在?
帶著疑問,筆者來到小區制冷控制區,只見地下室內數排管道直通地下,物業管理人員通過管道溫控系統即可制冷或加熱空氣,并泵送至千家萬戶。“秘訣就在于小區應用了最新的‘地源熱泵’技術,利用地下土壤、地下水作為吸熱與放熱載體,通過480口地埋井,實現夏季、冬季熱量調余互補。”中鐵十二局四公司四川天府新區供能項目1號能源站負責人周祝彪介紹說。“地源熱泵”系統由水源熱泵機組、地熱能交換系統、建筑物內系統組成。
“簡單來說,在太陽的輻射照耀下,地球成為太陽能的巨型‘貯存器’,在地殼淺層的水體和巖土體中貯存了大量清潔的可再生能源,稱為淺層地熱能,簡稱地源。”該項目技術科長宋燁昊宇介紹說,冬季熱泵機組從淺層水體或巖土體中吸收熱量,向建筑物放熱供暖;夏季熱泵機組則從室內吸收熱量并轉移釋放到地源中,實現建筑物制冷。
“地源熱泵”建設和配套技術完全改變了以往電力牽引的能源供給模式,實現了天然熱能的自然交換,成為企業近年來開拓市場、推進建筑升級改造的“拳頭產品”。周祝彪介紹說,四川天府總部商務區西區集中供能項目包括能源站地下建設安裝等工程,共設4座能源中心站工程、1項室外供能管網工程、1項取退水工程、1項地埋管工程,總建筑面積約380.9萬平方米,總供能面積達360.9萬平方米,通過科學實現熱交換,實現了室內全年冷暖平衡。
從過去大拆大建到現在綠色能源供給,四公司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路徑。為加快市場轉型和產業升級,他們在做優做強鐵路、公路、地鐵等傳統施工領域的基礎上,緊跟當前城市發展節能降耗的發展趨勢,大力開拓城市新興市場領域,推動企業發展領域“以舊換新、以新促新”。?
立足企業在地下工程施工領域長期積累形成的專項施工能力、人才儲備體系和技術裝備優勢,四公司大力開拓新能源開發市場,先后承攬了漢中西鄉縣抽水蓄能工程、河南禹州供熱管網、四川天府集中供能等一批綠色低碳領域重點工程項目。“新能源開發不是簡單的土建施工,而是集設計、建造、運維、智能化管理于一體的系統工程。”四公司新興市場開發負責人李貴超介紹說。
通過融入最新設計建造理念,大力推介地源熱泵、空氣源熱泵等鐵建新能源方案,應用數字化融合、AI設計分析、智能建造應用等系統成果,四公司在新能源開發領域有效提升能源利用率,真正實現了“零碳排放”。據統計,僅四川天府集中供能項目2025年一季度就節約用電量超過6.6萬千瓦時,徹底告別了該地區空調常年無休、夏季用電緊張的窘境。
在大力開展新能源開發過程中,他們還積極聯合西南交通大學等高等院校開展專業技術研發共創,探索形成了城市新能源開發升級改造創新體系和配套人才體系,在成都、鄭州、天津、廣州等13個城市實現了滾動發展,累計承攬新能源項目20余項,成為企業新興市場重要支撐市場板塊之一。